西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3-11-13 14:46: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西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
(2006~2020年,2010年5月修订)
校园是学校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文化建设、课余运动、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主要载体和基本保障。根据《西南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和国家相关标准,遵循校园建设规律,制定西南大学校园建设规划(荣昌校区、应用技术学院、柑橘研究所和合川教学实验农场的建设规划另行编制)。
一、概论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学校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学校建设已有百余年历史,依山傍水,古树成林,风景如画,规划区域内占地面积约259公顷,校舍建筑面积约158万平方米。
(一)区位
校园位于北碚主城区内,呈西南——东北向的狭长形状,西北侧以马鞍溪为界,南临龙凤溪和碚青路,东临渝南路,西以渝合高速为界,北至渝南路文星湾大桥,是北碚新城与旧城的结合部位。
(二)地形地貌
校园内地形高差变化大,地形变化复杂。地形高程从海拔184米到302米不等,最低点在北部马鞍溪,最高点在南侧山体顶部。校园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走势。内有几片面积约32000平方米的水面。起伏的地形、良好的植被,加上自然的水面与河道,形成了校园良好的自然环境。
(三)现状分析
经分析,校园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地形的限制,校园道路系统性有些欠缺,存在多条尽端式的道路,各个组团之间联系不便。
2.校园功能分区明确,教学科研区、学生生活区和新建教工生活区环境优美,但20世纪70年代以前修建的教工生活区则略显凌乱。
3.校园内,除了沿碚青路1、2号校门入口景观外,还缺少一些展示校园形象的标志性和核心主体公共空间。
4.高低起伏地形和良好的植被是校园最大的环境特色,但同时也是校园规划建设中必须协调处理好的关系问题。
5.校园部分教学、科研用房、后勤服务的建筑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建筑外观陈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6.校园绿化水平存在差异,绿地景观未成系统。
二、规划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校园规划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分步实施,注重人、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共生,尊重校园的历史与现状,秉承老校园的布局模式与文脉特色,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山水自然环境,规划建设校园,保持学校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校园建设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满足学校发展总体目标要求的功能布局合理、中心突出、环境清新典雅、景观协调得当、人文自然和谐、文化底蕴深厚的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人文化、数字化、持续化校园。
1.现代化校园:学校建设必须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技术方法的变化,规划需将学校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将涉及规划的各要素纳为一个整体研究对象进行考虑,既要强调规划、景观、建筑的整合,也要强调各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与相互促进,同时要从整体校园建设范畴建设最适宜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规划模式,以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功能配置体现校园的现代化。
2.园林化校园:学校建设继续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并将学校的人文气氛与中国古典园林优雅的传统神韵予以结合,体现新时代学校建设中的以人为本,注重师生交往场所营造,创造优美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建设依托现有的山地自然环境条件,建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园林景观。
3.生态化校园:校园内丘陵、湖面、树林形成丰富而立体的景观层次。规划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尊重自然生态为优先,强调营造绿色校园,同时注重能源的节约、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排放等。减少对原生态的破坏,保护原有水体、保留自然山体,古树名木,同时,重视人工生态绿化的规划,使人工与自然结合并相得益彰,在保护校园现有生态基础上营造出山水相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既优美又健康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
4.人文化校园:人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在校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和尊重师生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并据此区创造既能满足师生学习要求,又能激发交流创造的空间和场所,如包括:强调环境育人,重视公共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创造及优化,建构多层面交往场所;强调尺度人性化,以步行优先为原则组织多个交往空间及校园教学中心区德公共空间;强调学科交流融合,创造适合学科交流的教学建筑群体空间。
5.数字化校园:在校园建筑功能配置上应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学科研、图书资料及办公管理等共享信息要充分借助校园网络平台逐渐全面数字化,便于交换和使用。
6.持续化校园:校园建设是百年大计,其规划不仅需要考虑现实要求,同时要兼顾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校园规划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校园规划要拥有清晰的规划结构,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实施,并使未来的建筑和环境建设在发展的同时能始终保持原有的规划意念。
三、规划内容
(一)功能分区规划
秉承校园现有建筑特色,明确分区,合理布局,围绕校园两条特色景观轴和山体、水体绿化空间,对已形成规模的功能区加以优化,对校园内不合理和局部少量的其他功能建筑物加以改造和拆除。
由于校园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功能体系,在校园建设规划中,基本保持其原有的完整性。在校园功能布局上形成西北侧为学生、教师生活区,东南侧临近碚青路为教学试验区,文体活动区和集中绿地形成了生活区与教学试验区之间的过渡。
1.教学实验区
基本维持现状教学试验区的布局结构。教学实验区一部分相对集中布置于碚青路北侧,另一部分受地形限制,呈组团式发展。根据学校现有教学科研等机构的设置,其布局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群布局。
2.行政办公区
对现有的办公楼、行政楼进行维修和保护,包括八一楼在内的建筑,用于校部机关的行政办公,作为学校的行政办公区。
3.图书阅览区
保留原有两个图书馆,在八一楼背后建设中心图书馆,在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分散设置图书阅览室,形成集中和分园区的图书阅览区。
4.文体活动区
第一和第二运动场,分别形成两组运动空间。第三运动场与第四运动场相邻,形成便于集中和分散的运动区域。新竣工的第五运动场,完善了校园文体活动的分区布局。在第三运动场与碚青路之间的区域拟建中心体育场馆,不仅可以对社会开放,还充分展示现代校园景观和学校形象。
现大礼堂背后的专用投掷场和国防训练基地,布置器械健身器材,完善了学校体育运动和国防生训练场地和设施。
由于受到山地地形的制约,同时顺应各个功能区分散布局的特点,校园的其他体育运动场地采取小型、分散布置于各个功能区附近,便于师生的就近使用。
5.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主要沿校园西北侧马鞍溪沿线布局,延续校园学生生活区组群式分布的布局特征,继续保留桃、李、杏、橘、梅、楠、竹园的现有格局,作为学生生活区。
6.教工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自成一体、相对独立。文化村和碚青路南侧的教师生活区仅作局部改造和建设。竣工的学府小区为教工生活区之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为教工为营造了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空间。竣工的学苑小区为教工生活区之一,设施、环境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7.农学实验基地区
农学是学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因学科特点,需要一定规模的农学实验用地。后山用地地形高差变化大,植被良好,又紧临马鞍溪的龙滩子水库,考虑到对生态的保护和对土地的利用,将这一片区规划为农学实验基地,尽量保护原生态环境。实验室和实验棚区临近碚青路成组群布置。
8.集中绿地区
校园绿地斑块数量多,分布较分散,集中的公共绿地空间主要包括校园内的自然山体绿化、崇德湖面绿化和校门主入口校前区的绿地空间。
崇德湖面是校园公共空间的主体与灵魂,校园的公共绿地均围绕湖面进行——沿湖滨水边设置亲水平台和步行道,并利用地形的起伏,形成大大小小的自然园林,营造出怡人的风情和意境。核心公共空间通过湖面的指引,向校园西南方向开敞,将校园西北侧的马鞍溪自然空间引入校园内部。
规划将自然坡度大于20%的山地划定为生态保护区,作为穿插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公共绿地,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取得和谐统一。
(二)道路规划
由于校园占地较大,因而校内交通组织显得十分重要。规划设想是:其一,校园内的主要公共交通以电瓶车为主,减少空气污染,保护校园环境;其二,限制校园机动车出入口,避免机动车无必要地穿越校园,尽可能将社会车辆限定在公共对外区域,方便管理;其三,创造便捷的步行交通体系。
受现状用地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制约,校园现状道路系统性不强,人车混行。规划结合已有道路、现状用地、建筑规划、绿化景观等条件,明确校园与外部联系的主次出入口,强化校园内的交通联系,完善校内道路系统,增强校内道路的可达性,建设校园内步行系统,满足校园内人流和车流安全、畅通、舒适的需求。
1.主次出入口
根据校园内部道路系统的需要,设置八处主次要出入口:1、2号门作为主出入口;调整现在的3号门到拟建的体育中心前、5号门(桂园宾馆)、6号门作为次要出入口。另外,新增动物医院附近门和校园北端两处门,作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的次要出入口。由于现在的1、2、3、5、6号门是学校的主次要出口,有必要按其大体方位予以命名。
2.车行道路系统
(1)校园干道:呈“两横三纵一联络”的路网结构,见下图。
一横:串联校园的教学实验区、建筑、环境、人文特色区,形成贯穿西南大学核心共享区的路线。起点6号门,途径共青团花园、大礼堂、东方红礼堂,终点5号门(桂园宾馆)。
二横:串联校园的宿舍生活区,建设贯穿学生生活区便利通达的通道。起点新增的动物医院附近门,终点北端接入渝南路北段。
一纵:起点1号门,途经物理大楼、接至二横线;
二纵:起点体育中心出入口,途经第三运动场,接至二横线;
三纵:起点2号门,途经共青团花园,接至二横线;
三条纵向主干道将校园主次出入口——教学试验区——宿舍生活区贯穿起来,构成西南大学纵向交通主骨架。
同时,在已有校园道路命名的基础上,完善校园以上“两横三纵一联络”主要道路的命名(具体命名待征集)。
(2)校园支路
疏通校园内部支路,增强道路的通达性。部分支路控制单向行驶,使车流形成“微循环”,便于交通组织,保障师生步行交通的安全;部分支路禁止机动车进入,以“净化”交通;针对单车道支路,每隔300米左右设置一处错车道,错车道路段宽5~6米。
(3)校园道路宽度控制
结合校园现状,校园干道控制宽度为16米,其分幅:2米(绿化)+2米(人行道)+8米(车道)+2米(人行道)+2米(绿化)。在条件不允许的地方道路红线宽度可以控制为12米(不计入绿化);校园支路根据地形条件与用地条件分别按3.5~5.0米宽控制,有条件的地方规划人行道,使人车分离。
3.步行道路系统
为保障校园师生员工步行经过校外主要市政道路的安全,拟在现有过道天桥建设的基础上,在碚青路上6号门附近规划设置过道天桥。
校园内结合功能分区与环境绿化,步行道路系统以“安全、舒适、便捷”为原则,对校园内步行道以结合校园干道人行道、校园支路和其他步行道进行设置,使之完善畅通。
4.停车场
校园内机动车停车场按小型、分散的原则进行布局。一是新建房屋时修建配套室内停车场。二是校园环境道路改造时考虑修建室外停车场,并采用地面透水砖车位的方式,因地制宜、适量布置,就近安排在各个功能区附近。另外,今后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在适当位置修建二至三个地上集中停车场(或地下停车库)。
(三)建筑规划
通过大礼堂周围的建设,带动校园整体形象与空间特色的塑造;通过便捷通达的交通组织,将自然山体、园林景点、湖面与建筑组群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科研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使校园内的教学科研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内一流高校水平。在有形校园的营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校的校园文化。
1.建筑形式与风格
校园建筑在形式和风格上应该是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统一。它既要体现学校独特地域自然和文化条件的影响,又要体现时代风格和文化建筑的特性。不追求雄伟、气魄,讲究实用、典雅,有文化和学术气氛。此外,学校建筑要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建筑,在造价方面要适当控制,不宜提倡过度的装饰和豪华的材料。朴素之美才是学校建筑形式与风格的最终追求。建筑立面根据学校建筑历史的传统风格及学校现代教学的分布进行设计,如共青团花园周边及延伸建筑可考虑欧式风格的立面;大礼堂周边及延伸可考虑延续原川东军区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行署楼(办公楼)周边及延伸可考虑延续川东行署的中式风格。
(四)文化建设规划
1.近现代建筑的保护
办公楼(含东方红会议厅)、第一教学楼、第三十四教学楼、土壤研究所、八一楼、行政楼、第二教学楼、第四教学楼、第十二教学楼、第十七教学楼、养蚕室等建筑,学校列为具有厚重办学历史文化底蕴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前五项已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本次规划将列为校舍重点保护对象,按照“维修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分期加固维修,使其作为学校历史文化传承的保留建筑。
2.古树名木的保护
对校园内各类古树名木进行普查、挂牌、编目、归档,作好日常巡查和保护,尤其是对校园内重庆市级保护古树名木要作好重点保护,使其章显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
3.主要建筑、道路、广场、绿化景观的命名
完善校园主要建筑、道路、广场、绿化景观的命名,统一规划、设计、制作和安装各类命名名牌,使其彰显学校悠久的历史文化氛围。
4.宣传栏的规划
统一完善和管理校园宣传栏、信息公布栏,使其成为学校各类宣传阵地之亮点。
5.校园地图牌的设置
由于校园广阔,有必要在校园主要广场、路口,统一规划、设计、制作和安装校园地图、指路牌,为来校人员到校指路方便。
6.其他文化建设场所的完善
在校园内已有部分文化场所的基础上,分点建设一些人文雕塑、园林小品、校园广场、文化长廊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校园建设的差异性和特色,使其更显现学校教育场所的文化特质。
(五)景观绿地规划
1.建设三条特色景观轴线
在校园建设规划区内重点建设两条景观轴线,即西北侧的生活景观轴线和东南侧的校园特色景观轴线。校园特色景观轴,将学校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群、场所和园林景观串联起来,展现学校的历史和现代的发展进程与校园整体风貌。生活景观轴线串联校园学生生活区和东北端的教师生活区,中间景观点主要以现代化的宿舍建筑群、文化活动区与小游园构成,展现宜人的、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空间。碚青路是校园与城市的景观临界面,是社会了解校园的景观面,即第三条特色景观轴线,主要由校园标志性出入口、广场、围墙、临街标志性建筑、自然山体绿化构成,是向社会展示校园风貌,体现校园形象的重要景观面。
2.建设三条空间序列景观轴
与特色景观轴线相垂直的是三条空间序列景观轴,即:1号门入口序列空间、2号门入口序列空间、3号门入口的序列空间,它们是展现校园第一印象的校前区。
校园的序列空间都是以入口广场、花园台阶、樟树林和标志性主题建筑形成核心空间。体育中心场馆设施与第三运动场、大礼堂、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形成了抒展而现代的纵向空间序列,横向上是以运动场、绿化广场、八一楼和拟建综合楼形成的景观轴线。
3.建设景观节点与标志性建筑
校园的景观节点主要设置于主景观轴线上的系列广场、道路中间绿岛和空间转换点,如宽敞舒展的校前广场、崇德湖区等。各个广场以硬质地面为主,铺地按活动区域进行铺砌,并在材质上有强烈的对比,周边局部设树坑行列种植乔木,中部为大面积花坛;广场或绿岛上均设立雕塑,形成空间聚集和转换的核心,成为校园的系列标志性景观节点。
原办公楼、行政楼的古朴和历史,拟建博物馆的端庄与古朴,在建中心图书馆和理科实验大楼的高度和现代,拟建体育中心的规模与造型,成为校园的标志性建筑,是校园的重要形象视觉点,展现学校的建筑特色。
4.建设水体景观
水是灵气之源。校园内有几片原生水体,是校园公共空间重要区域,规划对校内的水体进行严格的保护控制。
校园水体应进行堤岸的改造和美化,结合排水沟渠的建设,构筑完善的水体循环系统;结合水体周边的环境整治,种植色彩多样,层次丰富的花卉苗木,设置休息座椅和活动设施,形成丰富多变的亲水空间,对师生起着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并舒缓学习压力、启迪思维、激发灵感。结合大礼堂周边、中心图书馆等环境的建设,形成滨水的自然园林。
5.建设核心公共绿地空间
校园大礼堂临碚青路入口空间以台阶和优良的绿化为起点,造型简洁大气的体育中心为视觉中心,第三运动场为开敞的过渡空间,结合庄重的大礼堂、博物馆、中心图书馆、理科实验大楼和山体以及崇德湖等,共同形成整个校园的核心公共绿地空间。
体育中心的场馆设施作为校园的主体建筑,结合优美的绿化空间,既是校园主要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学校现代校园风貌对外展示的窗口。
6.建设自然生态绿地与组团绿地
校园内自然坡度大于20%的山地空间均留为自然式的生态绿地,绿地以种植乔木为主、辅以灌木和地被植物,将各个功能的建筑组群包围在绿荫之中;通过自然式生态绿地的穿插、渗透,映衬组合,勾勒出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园林式生态校园。
规划保留校园的原生山头,严格控制山脊绿化;保留中心湖面北侧山头,优化植物配置;整合第五运动场周边的自然绿化,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校园绿色屏障,且在空间上成为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的有机过渡。
各个功能建筑组群在被生态绿地包围、穿插的同时,规划也注重各个功能区内以及功能区之间的组团绿地,就近为各个功能区使用;各组群内的组团绿地强化个性设计,突出半私密、半公共空间领域感和标识性,同时保证其合适的人性尺度和细致的环境细节。
(六)防灾规划
1.地质灾害
校园用地分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及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规划应慎重,不宜规划人群集中及高切坡、高填方、深开挖的建设项目。
2.防震
校园防震宜采取就地疏散的原则,各功能组团内绿地、运动场、广场必须保证其疏散功能。校园一般建筑按抗震6度设防,大型公共设施及生命线工程(如给水、供电、通讯等)提高一度设防。
3.消防
校园各项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国家防火规范。所有机动车道上按规范要求敷设给水管,每隔120米设置消火栓一个。校园内主要建筑群外围道路可环通,形成消防环道。
4.人防
坚持长期准备、平战结合、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搞好人防建设和校园建设,合理开发地下空间。加强人防基础设施防护,维修和保护好现有的地下人防建筑和设施。
(七)环境保护规划
1.大气污染防治
依靠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气化率,使用清洁能源,控制油烟排放量,提高二氧化硫的去除量。严禁尾气未达标的汽车和有污染特别是烟尘污染的项目进入校园;严格控制校园内的餐饮设置;禁止校园内焚烧垃圾;加强校园道路的清洗和保洁;确保校园危险废旧物处理率及垃圾清运率达到100%。。
2.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防治以饮用水为重点,宜采用由市政三级加压站管网统一供水,逐渐改造校内的供水管网,减少水源的二次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治理和保护好校内水体景观的水质,充分收集自然水,禁止污水排入水体景观中。加大污水处理的力度,让污水均经过处理达标后排放,其措施一是在新建房屋时配套修建生化池,二是原有建筑配套的化粪池逐渐改造为生化池。
3.噪声污染防治
噪声污染防治主要以主要道路周边和校园主要出入口的噪声污染防治为主。严格控制重型货车进入校园,校园内严禁机动车鸣笛,严格控制室外大功率音响设备的使用。